电话:0755-27941691
传真:0755-27941692
邮箱:441388633@qq.com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西城丰和E栋
发布时间:2024-08-07 作者:诺科膜结构 阅读量:0
气承式充气膜结构的发展概况:
早期尝试
- 1917年:英国人W. Lanchester发明了一种充气膜作为野外医院建筑的屋面,但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他本人并未实际建成这种结构。
现代发展阶段
- 1946年:美国人Waller Bini建成第一个现代充气膜结构——多普勒雷达穹顶(Doppler Radome),直径15米,矢高18.3米,使用了以玻璃纤维为基布、氯丁二烯橡胶为涂层的膜材。
- 1950-1970年间:在美国、德国等地相继建造了类似的穹顶结构,最大直径达到60米。
日本大阪世博会
- 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Expo '70)为膜结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由于日本地震频发且展馆多位于软土地基上,因此采用了轻型结构体系。美国馆由David Geiger设计,首次建成了大跨度低轮廓(小矢高)气承式膜结构,平面尺寸为139米x78米的椭圆形,使用了B类膜材。
大型项目的兴衰
- 1972-1984年:David Geiger设计并在美国建成了包括银色穹顶(Silver Dome,220米x159米)在内的七座大型气承式膜结构。然而,多数膜穹顶难以有效抵抗恶劣气候条件,导致正常使用受到影响。1985年,银色穹顶因强风和暴风雪几乎完全毁坏。
- 1988年:日本建成东京穹顶(Tokyo Dome),虽然气承式膜结构技术达到了新的台阶,但之后世界各地几乎没有再建造大型的气承式公共膜建筑。
发展现状
气承式膜结构在索穹顶体系(使用索网支撑膜材)出现之前,确实创造了大跨度建筑的一段辉煌发展历史。尽管如此,由于维护成本、气候适应性等方面的挑战,气承式膜结构在大型公共建筑中的应用逐渐减少。不过,在特定用途下,如临时建筑、体育设施等,气承式膜结构仍然有着一定的应用价值。
气承式膜结构的优点包括安装便捷、造价相对较低等,但由于其在极端天气下的脆弱性以及维护上的复杂性,其应用范围受到了限制。随着材料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新型膜材和结构形式的出现可能会为气承式膜结构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以上就是诺科膜结构为您介绍的 气承式充气膜结构的发展概况 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如果您还对张拉膜相关的内容感兴趣,请持续关注本站.20年的膜结构工程行业耕耘,近千个ETFE膜材|PTFE膜材|PVDF膜材的项目案例,专业的膜结构设计,膜结构加工,膜结构安装的经验是品质的保障。
如有气承式充气膜结构的发展概况问题欢迎来电咨询 1 3 8 2 5 2 6 2 2 9 2 .免费为您提供方案和技术支持!
上一篇:膜材的发展历程和技术进步
下一篇:气囊式充气膜的发展概况
相关推荐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nkmjg2006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